贴片电容介质是以COG/NPO为I类介质的高频电容器,其温度系数为±30ppm/℃,电容量非常稳定,几乎不随温度、电压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主要应用于 高频电子线路,如振荡、计时电路等;其容量精度主要为±5,以及在容量低于10pF时,可选用B档(±0.1pF)、C档(±0.25pF)、D档 (±0.5pF)三种精度。 贴片电容介质强度表征的是介质材料承受高强度电场作用而不被电击穿的能力,通常用伏特/密尔(V/mil)或伏特/厘米(V/cm)表示. 当外电场强度达到某一临界值时,材料晶体点阵中的电子克服电荷恢复力的束缚并出现场致电子发射,产生出足够多的自由电子相互碰撞导致雪崩效应,进而导致突发击穿电流击穿介质,使其失效.除此之外,介质失效还有另一种模式,高压负荷下产生的热量会使介质材料的电阻率降低到某一程度,如果在这个程度上延续足够长的时间,将会在介质薄弱的部位上产生漏电流.这种模式与温度密切相关,介质强度随温度提高而下降. 任何绝缘体的本征介质强度都会因为材料微结构中物理缺陷的存在而出现下降,而且和绝缘电阻一样,介质强度也与几何尺寸密切相关.由于材料体积增大会导致缺陷随机出现的概率增大,因此介质强度反比于介质层厚度.类似地,介质强度反比于片式电容器内部电层数和其物理尺寸.基於以上考虑,进行片式电容器留边量设计时需要确保在使用过程中和在进行耐压测试(一般为其工作电压的2.5倍)时,不发生击穿失效. 正确选择一颗贴片电容时,除了要提供其规格尺寸及容量大小外,还必须特别注意到电路对这颗片式电容的温度系数、额定电压等参数的要求。贴片电容标准命名方法及定义:贴片电容的命名,国内和国外的产家有一此区别但所包含的参数是一样的 相信很多人被一个问题困扰着,那就是贴片电容容量不好识别,特别是个人使用有时候想换个电容都不知道要怎么换,为何贴片电容上面没有印字识别呢?贴片电容不同于电阻,电容材质是陶瓷产品,在生产中无法丝印字体上去,一般标识都贴在封装上面,所以大家在购买时要看好盘装上的标签。如果您不懂贴片电容转换法可参考我司另一篇新闻:贴片电容单位换算法 如果您需要替换电路中的电容却不知道它的容量,那只能使用万用表或者电桥测试出它的容量了。 贴片电容由6个部分构成 一部份为:产品规格。 二部份为:温度特性(又简称材质)。 三部份为:额定电压。 四部份为:额定容量。 五部份为:额定容量的允许偏差。 六部份为:包装方式。